欢迎访问中国民主同盟邵阳市委员会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理论探讨 > 理论探讨
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其对策
录入:admin www.hnsymm.org 2011-04-28 人气:2919

岳金莲   湖南邵阳市十一中  (湖南 邵阳 422001 

摘要: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只有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强化德育效能,注生德育实践,构建新的德育网络,才能走出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困境。

关键词:中学生   德育   现状   对策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导致中小学德育工作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改变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成为了摆在广大教育工作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学习和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1、 德育目标理想化,脱离学生实际

中小学德育工作在目标认识中,学校往往不从实际出发,盲目追求“高大全”、“假大空”,将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境界,远远地脱离了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学生只能停留在“月亮走,我也走”的水平,有的甚至背道而驰,一味地唱高调,难以实现德育目标的内化,甚至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结果在德育工作名义上“加强德育”,实际上“淡化德育”。故而普遍存在“空洞的多”而“生动的少”、“落虚的多”面“落实的少”、“口号多”而“行动少”等现象。没有落实“低重心、低起点”,没有从“小一点,实一点”活动入手,没有从“有形”的小事做起,扎扎实实地去推进德育工作。

2、德育力量薄弱化,缺乏力量整合

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有的学校似乎只有“势单力薄”的政教处、班主任等部分人员在“孤军奋战”,对学生苦口婆心地正面教育;一些任课教师却超然于德育之外,抱着“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家庭则采取务实的思想,一心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一个“五好公民”(即有个好分数、考个好学校、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有个好待遇)。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身体健康三项让家长选择,其中80%的选取学习成绩。而社会则提供大量反面教材,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使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给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难题和挑战,而对网上聊天、网上游戏、敌对信息等负面影响,原来就脆弱的学校德育,愈发显得苍白无力。

3、 德育评价机制滞后化,轻德重智现象严重

中小学实施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但由于高考统考制度的存在,应试教育滞后的评价机制仍在沿用,素质教育的推进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有的甚至“挂羊头卖狗肉”;喊“素质教育”的口号,搞“应试教育”的模式;对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评价,缺乏科学的制度体系,以分数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观念依旧存在;在形式上的“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实质上去“以分数为首,以升学为中心”;“教学为升学服务,德育为分数服务”,考试成绩仍旧是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学校将德育工作摆在智育的从属地位,是智育的“一个小搭头”,评价“三好”实质上以“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却可以不要,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整体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体现,只能流于形式化、表面化。

4、 德育方法手段传统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中小学的智育手段逐步实现现代化,而德育手段则传统化。许多学校的德育手段和方法都停留在低水平的德育阶段徘徊不前,只注重将外在道德观念和结论灌输给学生,而不是借助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受教育者对真、善、美去真实体验。这种传统的德育没有经过学生的主动内化过程,没有使德育目标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在实践生活中是脆弱的,是不堪一击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与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以及学生对德育的认识态度是紧密相联的,只有讲究艺术技巧,使学校德育工作尽量做到“诗化、美化、艺术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才能使“道德对学生”像“磁铁对铁块”一样产生吸引力。

二、     走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困境的对策

1、 以养成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学校德育工作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作, 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细水长流”。因此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如设立文明示范岗,让学生管理学生、学生规范学生行为,从而使学生由他律变为自律,由外驱力转变为内驱力。苏格拉底认为“自律是一切德行的基础”。这样逐步使学生觉得“道德对人不仅是一种限制、约束,而且也是一种需要,是一种精神生活必需品,”最终达到“道人合一”的德育最高限界。

2、 以优化育人环境为基础,强化德育效能

校园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教育学生的隐性课堂,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因此营造一个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的教书育人环境意义重大,学校要让校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建筑都体现校园品位,让每一面墙壁、每一寸草地都成为良好德育资源,如在教学楼、办公楼张贴些伟人画像、名人名言,在校园内树些标牌、话语,建立“德育长廊”,设立一些雕塑景点,校报校刊、校电视台、广播站等德育阵地,使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将名人的品质规范自己行为,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

3、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为基础,注重在实践中育德

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学校德育要讲求实效,务必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让学生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感悟人生、感悟社会;在活动中对当前学生的热点问题以及困惑进行思考,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学校应将枯燥乏味、空洞生硬的说教变为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对学生进行禁毒教育时,带领学生去戒毒所为戒毒学员送去精神食粮,听取戒毒学员血泪的忏悔;在法制教育中,带领学生去参观监狱或劳教所,让学生看到绵绵起伏的高墙、戒备森严的电丝网,并听取犯人或学员的现身说法,从而体味到法制的威严;与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到敬老院、孤儿院开展“送温暧、献爱心”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关爱社会”的真正内涵等。同时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艺术节等组织富有教育意义而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锤炼品质、升华精神。

4、 以强化德育队伍建设为基础,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成才的引路人,是道德的榜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位教师本身就是一本生动的德育教材。正如洛克所说“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么能够温和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理”。因此学校要切实加强德育工作,就要每一位教师作为“一本德育的优秀教材”;成立德育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人人育德的工作格局;同时要注重“延长学校德育工作手臂”,建立校外德育阵地,成立社区德育工作委员会;聘请老红军、劳模、老干部为校外辅导员,从而充分发挥挖掘社区德育资源,作为学校德育教材的补充;此外成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学校要做到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定期开展活动,指导家庭教育、交流家庭教育经验。

5、  以学校教学渗透德育为基础,强化德育科研

在学校教学中渗透德育,用科学的方法进德育,是我们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目前许多学校德育工作始终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德育和智育关系理解为德育是知育过程的附加物,而游离于智育之外;这导致德育和智育相脱节,形成“油是油,水是水”,德育和智育“两层皮”。当然,学校教学渗透德育不是要将学科均上成政治课,而是要求充分挖掘教材,将德育有计划、有目地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深刻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像“幽幽山泉沁人心田”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此外要提高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必须加大德育科研力度,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措施,从而使德育工作走出当前的困境,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注释:

①孙少平   《德育过程的外铄和内蕴》 [J] 教育发展研究,2001—7

②刘惊铎   21世纪中国学校德育工作改革探索》 [J] 教育研究,1999—8

 

  打印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邵阳市委员会 地址:邵阳市大祥区城北路205号市政协前栋二楼 电话:0739-515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