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农村是我成长的根。如何发展农业使老百姓真正富起来,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特别是兼任市政协委员后一直所关注而且越来越重视的。为此,就农村的基础建设、科教兴农、扶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我分别组织和参与专题调研,写出提案,提出许多建议,引起市党政领导和有关方面重视。破解农村耕地抛荒难题,是我和罗社云同志共同调查探索的结果。
2003年,我从民盟市委调入市政协机关工作。是年8月,受组织委派,我们4位同志到邵阳县长阳铺镇大坪头村组织村民抗旱一月。怀着对老乡的感恩之心,我们为找水源爬山攀岩,蛇行匍匐探洞,走遍该村山山水水。在上罗村,有一片田垅共37.5亩,山塘四口,由于偏远,劳力缺乏,当年只有一农户种亩把田,绝大部分田地已荒芜三年以上。看到这一情况,我联想起家乡武冈市马坪乡、1999年扶贫点隆回县南岳庙乡沙子坪村,都有类似荒芜情况。在走访农户时,住在该村的石溪学校校长罗社云同志与我谈到农村耕地荒芜必须引起上级重视才行。我就要他专门调查此事,我们合作写个材料向上级反映。他和我调查了邵阳县、新邵县、隆回县、邵东县等26个村组情况。从调查中得知,农村耕地抛荒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家庭承包小块分割,无法机耕劳动强度大,施用化肥农药成本高,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损毁严重,种粮纯收入亩不足200元,大批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收入比种田划算等。由于农田荒芜,承包户外出,直接影响农民增加收入,土地失去了“财富之母”的效益。我们经过多次分析商量 ,提出了防止农村耕地抛荒对策:
一、更新观念,探索流转方式,变农村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
一是土地向业主“资本家”集中,采取集中承包、竞标承包、业主承包、股份合作等模式,加快土地在村组内重组和村组外合理流转,使土地逐步向资本足、技术强、懂经营、善管理的规模种植业主集中。农民每年可得转包费并可通过合同继续为规模业主做工获得收入,也可放心外出打工或经商。这样,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向工业化、企业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促进发展现代农业。
二是采取股田(地)制形式:将农村田地(土地)资源转变成田地资本,以田地(土地)入股,建立股份合作社——独立于乡(镇)政府、村委会外的新型按股份制运作的农户联合体法人实体组织。合作社把土地承包权集中起来入股,直接为订单大公司(承租方)从事农业合作生产,如为米业公司生产优质稻米、玉米,为啤酒公司生产小麦等原料;或者请有实力的种植公司来盘活土地,让农民一起致富,彻底改变“土地不多人人种”和丰产不丰收的低水平状况。合作社既是确定农村土地流转形式的实施者,也是农民在土地流转后自身利益的保护者。其最高权力机构是按股份制形式成立的股东大会和股东代表大会,它接受村民按田地(土地)入股的形式,承办田地(土地)入股的登记、核准、发放、变更及红利分配等事项;监督由股东选举产生的监事会承担。“合作社”代表持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户利益在乡(镇)村的协调和持股者的监督下,直接与承租者进行谈判,为持股农民代理使用权的交易,向政府或其他有关部门反映农民意见和要求。运作得当的话,农民可以获得四种收益:1、土地流转后的地租收入;2、按合同在自己土地上为公司务工的工资收入或外出务工经商的收入;3、以土地入股的分红收入;4、依托宅基地改造后从事类似“农家乐”经营活动的营业收入(宜于城镇近郊农村)等。
二、修复水利设施,改造中低产田。
三、加强科技指导和信息服务。
材料写好后,时任市委书记蒋建国于2004年2月初来市政协开会,我将报告交给他。2月8日,他作出批示“调查报告选题准、情况实、见解深,读后很受启发”,批请市委办于2月18日第2期《市委内参》刊发市领导阅,随后进行了专题研究。有关县市邵阳、邵东等县已采取了相应措施,切实加大了制止耕地抛荒力度。我和罗社云同志的调研心血没有白费,我们为此感到高兴。当然,由于 各方面原因,农村耕地抛荒问题时而反弹,要想得到彻底解决,还有待于今后继续努力。真正使土地资源变成土地财富,我将继续呼吁。
刘云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