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同盟邵阳市委员会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文艺园地 > 文艺园地
在故事中感受株洲的发展蜕变——读《株洲故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优秀作品集》
录入:admin www.hnsymm.org 2020-02-09 人气:33886

  在故事中感受株洲的发展蜕变

——读《株洲故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优秀作品集》

欧阳恩涛

 

提到株洲,大多数人都会先想到“火车拖来的城市”。的确,京广、沪昆两大铁路干线在株洲交汇,构成了“十”字行国家铁路枢纽,这让株洲有了明显的发展优势。是的,株洲是一座伴随着共和国70年成长又历经改革开放年巨变的现代化都市。笔者案头的这部由株洲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杨小幼局长任主编、《株洲文化》主编刘奇叶老师任执行主编的《株洲故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优秀作品集》中每位作者来自株洲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并作为亲见、亲闻、亲历者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入手,述说着自己或身边发生的一个个小故事,读来真实、亲切、朴质;同时,他们也并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株洲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辉煌成就,为株洲的往昔“立此存照”、为株洲未来的加速发展鸣锣开道,使得全书呈现出丰盈、厚重、真实、亲稔的整体格局。可以说,这既是一部真实记录改革开放40年来株洲发展蜕变的纪实性文学作品,也是一幅兼具史料性、思想性、文学性并值得收藏的株洲改革开放的时代画卷。

改革开放40年来是株洲发展蜕变的40年,而在《株洲故事》中让人感触颇深的是株洲城市发展的巨变。新中国成立前株洲是一个只有七千多人的江边小镇;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株洲向着工业化迈进,成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浓墨重彩地一页:株冶、株化、株钢、株机;化工、冶炼、建材、能源……这里锻造了许许多多的中国第一,成为共和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然而,宾亮雄在《失疼的烟筒》的记忆中80年代初的株洲仍然是个十分冷清、落寂的城市,当年株洲由建设路、人民路和新华路组成,那时红旗路还没拉通,河西更是一片荒芜。偶尔一辆拖拉机哐当哐当从建设路驶过也会引起市民一阵子骚动,大街小巷被三轮、两轮摩托、单车充斥,到河西办事坐渡轮比过一桥还方便。火车站算是繁华热闹的市中心了,但车站通道屋顶却是用杉树皮盖得。肖如藻在《今昔株洲》一文中也写到八十年代初期的株洲城区没有河滨路,环绕株洲河西的湘江上一座桥都没有,只有轮渡船往返于河两岸。站在河东这边中心广场是当时株洲最热闹最处市中心的位置,周围标志性的建筑物就是邮电大楼了,还不到二十层;靠东边的是株洲百货大楼也是栋老建筑物,是楼梯房,外墙上已是水泥斑点层层剥落,可能已好多年未维护了;同时,河东边沿河都是参差不一的低矮的民房建筑。往对面河西打望,零星点点的低矮农村土房,一片片的小山坡,少部分是庄稼地;河西沿河一带是荒芜的茅草和一堆一堆的芦苇,既没有房屋也没有公路。在改革开放的滚滚春潮中,勤劳勇敢的株洲儿女湘江河的两岸从1988年建好的第一座株洲大桥到现在已有六座大桥,把株洲河西和其他三个区连成了一片,还有长株潭城际铁路网、公交网。从一桥由东往西一条很宽敞的天台路直通神农广场,雕刻威武的神农像屹立在广场中央,遥相对应的是株洲那近三百米高的电视塔,雄伟壮观矗立在神农湖旁,在全国是为数不多的高层带休闲娱乐的电视塔之一;塔下的神农湖周围,独具建筑特色的大剧院能容纳几千人观看表演。现在的株洲河西已经是株洲政治、文化领域的中心。市委市政府、体育中心、市二中北师大学府等一些重点单位都在河西落建。株洲也从一个江边小镇发展到现在总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916平方公里、总人口408万、市区人口160万的全国著名工业城市。

株洲在改革开放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带来了环境的遍体鳞伤,特别是清水塘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甚至一度成为全国“四大工业污染区”之一,清水塘不再“清”,此时的她虽“腰缠万贯”,却已显现疲态。在宾亮雄的记忆中,90年代的株洲烟筒达到顶峰,远处的烟筒像支支竖起燃着的烟,密匝匝矗立在各个工厂之中。然而,改革的阵痛并没有挡住株洲人前进的脚步,正如张湘彦在《再出发》中写道:“清醒的株洲人用壮士断腕的勇气,朝向自己的骄傲开刀。伴随着一座座烟囱的倒下、一千多人的拆迁队伍,八九十台大型机械,拉开了清水塘企业搬迁改造的序幕。148家中小企业已关停131家、98家通过验收起航再出发。株洲甩掉了‘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黑帽,一跃成为转型发展的引领区、改革创新的先行区、两型社会的示范区。”以“打造东方莱茵河”为标杆,建成数十里湘江风光带,将工业光荣和自然环境完美结合,集景观和健身休闲于一体,沿着江水,有湿地灌木、茂林小屋、亭台楼阁、鲜花草地、露天剧场、健身球场、沙滩浴场,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最佳选择。正如杨徽在《玉带缠江》一文所说湘江风光带犹如一夜春风,把温润如玉的春色涂抹在湘江两岸;那 “故事墙”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浮雕讲述了穿越五千年历史的株洲故事;“动力广场”、蒸汽机车头、电力机车头、和谐号车头诠释着株洲这个火车拉来城市的发展轨迹。

株洲改革开放蜕变发展的40年,在《株洲故事》中体现在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衣”排在第一位,服装是人类才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步,服饰文化是株洲改革开放40年来的的一个缩影:李文晴在《株洲有个“南大门”》一文中写道19891215日,株洲建成全市第一座面积7000平方米、摊位800余个的仿古式大型服装批发专业市场——芦淞大市场,迅速在中南地区形成辐射力。以芦淞为核心,华丽、金都、国安、星通、南大门等专业市场陆续投入使用,形成芦淞服装市场群,年交易额超40亿元,逐渐成为全国有名的服装批发大市场;如今株洲“南大门”正在以其方便、快捷、包容、智慧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商客。说到“食”,陈芳在《株洲四十年的“食之变”》中感触颇深:从最初的“填饱肚子”跳跃到现在的“食不厌精”。株洲人的食品消费以及饮食文化,正向讲营养、讲风味、吃出营养、吃出健康、吃出文化等方向转变;高柏在《生日礼物》中也写道:“以前生活困难的时候,生日礼物都是日用品、讲究实用性;而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芯”变化,虚拟礼物和文化消费品渐成风尚,不再注重礼物的实用性,而是珍惜礼物里的深深情谊。从物质到文化、从实体到虚拟,生日礼物的不断变化,折射出改革开放惠泽百姓、祖国日渐富裕强大、株洲人生活水平的不断飞跃。”“住”在改革开放初期,土坯房是株洲乡村居民的一大特色,因为这种房子造价成本低、结构简单,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曾一度被城里人围观和点赞,成为维系乡情、留住乡愁的见证。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乡村居民的住房条件正如黄春平在《决战土坯房》写道:“如今,走进株洲的每一个乡村,昔日破烂的土坯房不见了、裸露的泥巴墙没有了、残破的老屋也悄然消失,映入眼帘的农家住房红瓦白墙,像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点缀在群山峻岭之中、静卧于青山绿水之间。”同时,株洲市民的居住条件不管是居住面积还是居住环境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择一城而居,作为自己心灵的家园,在宁静的仰视中思索,得到心灵的释放与飞翔,市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如奇叶文晴《武广教育新城——人文魅力引领宜居新城》中的武广教育新城不仅彰显文化内涵,还处处体现低碳城市的特点,依托主要生态廊道,实现再生水回收、净化及再利用,为宜居城市提供绿色环保技术支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行”株洲人民感触颇深,以前的泥泞小路如今被一条条宽敞的水泥马路所取代、一条条高速公路成为乡村们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路;株洲企业生产的豪华无污染电动公共汽车,在株洲市率先全部淘汰原来的燃油公交车;率先在全国推出高品质的公共自行车,节能、环保、免费供市民出行使用,一辆辆黄绿色的自行车流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和漂亮的楼房、摇曳的花木组成了和谐的动画,增添了居民生活更多的幸福感觉。特别是长株潭城际铁路的开通于城市来说促进了长株潭城市群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于老百姓来说城际铁路提供了新型的出行方式让市民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提供了很多生活上的便利。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火车头精神”让株洲这片热土绽放光辉、让株洲这座城市凸显张力,令我们感悟“动力之都”的魅力、沐浴“文明城市”的清新、崇尚人杰地灵的神韵、体会多彩文化的风情。敢于追梦的株洲人,在谱写株洲“两个加快”和“一谷三区”新篇章、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株洲”的伟大征程上奋力讲好新时代的株洲故事!

  打印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邵阳市委员会 地址:邵阳市大祥区城北路205号市政协前栋二楼 电话:0739-515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