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乡村振兴视野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赵为济 欧阳恩涛
(民盟湖南省邵阳市委员会,湖南邵阳 422000)
摘要:中共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而乡村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关键。近年来,为提高乡村教师水平和师资力量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还比较薄弱、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仍然面临着许多困境亟待加强。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困境;解决路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地方教育及乡村改造的成败,是靠着人才为转移的,所以培养乡村教师是地方教育之先决问题,也就是改造乡村的先决问题。”中共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要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乡村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关键。近年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师范生公费教育、银龄讲学等一系列措施为农村地区补充优秀师资力量,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教师政策,包括数量配置、质量提升、岗位激励政策等,以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为标志,我国基本形成了乡村教师政策体系。同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也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短板,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必须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近日,笔者就乡村振兴视野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这一课题先后深入湖南省新化县水车镇中心小学,溆浦县鹿鸣学校、统溪河镇中学、漫水村小学,辰溪县火马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寺前中学,武冈九中、安乐中学,隆回县大水田乡中学和七江镇建华学校进行调研并与部门乡村教师进行座谈,听取了他们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乡村振兴视野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振兴,而乡村教育的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但是,在调研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尽管在国家和各地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在逐步提高、校园环境不断改善,但关键的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和困境。
1、乡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
乡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乡村教师素质的高低对乡村教育关系重大。为了提高乡村教师的素质,国家和各地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颁布实施了城乡教育对口支援政策,通过“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和“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行动计划”这两大计划来引导和激励广大高校毕业生和城镇教师支援乡村基础教育,为乡村教师队伍增添活力、推动乡村教师素质的提高。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历史和现实原因,面临着乡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和困难。在调研中,笔者发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结构不合理:英语、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师偏多,而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教师偏少,如隆回县的大水田乡中学、溆浦县鹿鸣学校;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乡村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偏高,辰溪县乡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达到了45岁以上,中青年骨干教师断档现象尤为严重;三是学历层次偏低:如学生规模较大的水车镇中心小学教师中,获得专科、高师学历的教师多,本科学历教师不足30%,远远落后于全国41%的比例:四是性别比例失衡:女教师偏多,多数乡镇中心学校女教师占到了70%以上。
2、乡村教师资源配置不够科学、乡村教师引进补充很难
教师补充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高素质专业化年轻教师的补充对于改善乡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激发乡村学校办学活力具有关键作用。然而,在调研中笔者发现编制到校的管理政策缺乏弹性、难以因校制宜,导致乡村学校教师资源配置不科学乃至僵化,如隆回县、溆浦县的乡村学校普遍存在总体超编与结构性缺编并存的问题,乡村学校生师比在10:1至14∶1之间,个别学校甚至低于10∶1,学校总体上均严重超编;与此同时,中青年教师比例低、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的问题却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在于农村随迁儿童增加和农村学生入县城上学的越来越多,乡村学校生源锐减,进而直接导致教师超编。同时,总体超编又导致新教师补充难,从而形成总体超编与结构性缺编共存的难题,如辰溪县、武冈市在乡村教师引进补充上存在两个突出难题:一是乡村学校难以吸引年轻教师。由于生活环境较差、交通不方便、职业成长通道窄等现实难题,乡村学校对年轻教师的吸引力有限,城镇学校仍然是新任教师的首选;二是部分学科教师招聘尤其难。县教育行政部门和乡村学校普遍反映,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教师很难招聘,以至于有的校长感叹:“地理物理无人理。”
3、乡村教师培训机制不尽完善、职业发展通道狭窄
乡村教师素质的提高、师德的培养、观念的转变、学历与学力相符合等等都离不开教师的继续教育。然而,在调研中多数乡村教师反映,很多培训理论讲授课程过多,缺乏一线名师的现场示范和临场指导,培训所学很难迁移到教学实践中;很多新任教师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匆匆上岗,极易导致不会备课、不会上课、不会批改作业、不会当班主任的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打击了其教学自信心;越是骨干、学习动力越足的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越难外出参训。同时,乡村教师职业发展通道狭窄,在调研中很多乡村教师反映一是职称评聘难度大,虽然湖南的许多县市在教师职称评定上对乡村学校进行倾斜,中级增加5%,高级增加3%,但是新增岗位与历史欠账相比较仍有较大差距。先前实行的评聘分离政策,导致很多教师评上高一级职称后未聘任,只能退一补一,直接导致部分年轻教师过早出现了职业倦怠感;二是新任教师缺乏足够指导。部分新聘教师不是师范生,缺乏专业训练,没有经过教学实习,教学能力不足,迫切需要身边专家指导,但是乡村学校教学能手少,以老带新的机制很难建立,这直接影响了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三是乡村教师向城镇单向流动仍是主流,如武冈九中近五年调到城镇学校的教师达31人,由城镇调入的教师仅有2人。流出的多是中青年骨干和教学能手,正是在学校需要他们引领新教师的关键时期,被县城学校抽走,无疑影响了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很多乡村教师认为乡村教育很难给自己带来成就感,这不仅削弱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优越感,也消减了教师对其职业的归属感及存在感。
二、乡村振兴视野下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受城乡二元体制、自然地理条件、历史差距积累等因素影响,加之粗放的城镇化进程中乡土精英抽离、乡土文化丧失、人口流动加速等原因,乡村振兴视野下乡村教师队伍面临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制约了农村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结合前期调研和与部门乡村教师进行座谈他们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所提出的相关建议,笔者特对乡村振兴视野下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特提出如下建议:
1、着力培养补充紧缺教师,拓宽乡村教师补充渠道
针对难以引进乡村教师的现实困境,国家和省级层面应尽更大责任,加大对区县支持力度,同时精准施策,着力培养补充紧缺教师:一是大力推广实施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定期服务方式,为乡村学校培养具有乡土情结、善教乐教、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二是要扩大并精准实施“特岗计划”:一方面,加大特岗教师招聘力度,下移补充重心,着力为村小和教学点补充高校毕业生;另一方面,精准补充,通过省县精准对接确定补充计划,重点招聘科学、地理、生物、化学等乡村学校紧缺的教师。三是要改革实施部属高校免费师范生政策,适当缩短从教期限,大力支持部属师范大学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为中西部区县引进高水平毕业生。四是要加大教师公开招聘力度,通过给予安家费、特别补助等方式,为基层偏远学校、紧缺薄弱学科引进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
2、调整编制标准和职称评聘管理改革、灵活配置乡村教师资源
依据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量科学核定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建立教师编制定期核准和省域内动态调整、退出机制等:一是依据学校规模、班级规模、学科负担、寄宿生管理、后勤服务等科学核定教师的教学、备课、管理、辅导等工作量,据此制定教师编制标准;二是根据城镇化发展需求,以省为单元统筹教师编制,逐步削减县以下教师编制,有序促使教师编制随学龄人口迁移做出动态调整;三是采用“基本编+机动编”的方式来配置教师,建立以课程设置、学生数量的年级和班级分布为基本参数的教师编制标准,科学核定基本编;保证每位农村教师能有充足的培训时间,依据轮训周期和轮训时间合理设置机动编。同时,要积极破除乡村教师职称评聘难题:一是实现岗位结构比例城乡总体平衡,体现职称评聘的平等性;二是在中高级岗位设置上向乡村倾斜,在一定时期内确保乡村学校高于城镇学校,弥补历史欠账;三是改革乡村教师职称评聘标准,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重师德、重业绩、重贡献。评聘标准要公开、科学、易操作,引导乡村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体现职称评聘的导向性。
3、完善乡村教师培训机制、夯实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渠道
培训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教师胜任教书育人工作的根本需求。乡村教师培训工作应直面历史欠账多、基础薄弱的现实问题,通过“平台—项目—模式—队伍—管理”综合施策,为广大乡村教师提供其所需的培训服务:一是打造“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教师专业发展示范学校”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区县要加强与高等学校的合作,整合其专家资源、课程资源和研究资源,解决培训优质资源缺乏的难题;要整合县域师训、教研、电教等部门资源,建立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支撑乡村教师全员培训;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示范学校,作为乡村教师培训的实践基地,引领校本研修。二是打造品牌项目,积极进行培训项目创新,一方面让乡村教师走出去,另一方面把专家请进来,打造受欢迎、成效好、可持续的培训品牌项目。三是创新培训模式:改革传统以讲授和知识传递为主的培训方式,推行实践性、体验式、参与性的培训,强化一线名师和骨干教师的教学示范和现场指导作用,着力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四是要打造本土化乡村教师培训者队伍:一方面将评优评先与培训相结合,赋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师德楷模和优秀教师等培训授课、引领其他教师发展的光荣任务,避免为评而评,让优秀教师发挥更大价值,实现一线名师培训一线教师的目标。五是保障乡村教师培训经费:国家和省市培训计划倾斜支持乡村教师,县级财政足额落实本级培训经费,学校也要从公用经费中足额安排培训经费,让乡村教师能够出得来,让名家名师能够下得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争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2]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筑梦乡村讲台,奠基民族未来[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128.
[3]石连海,田晓苗.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的发展与创新[J]教育探究,2018(6):51—53.
[4]方征,谢辰.“县管校聘”教师流动政策的实施困境与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2016(8):72-76.
[5]谢丽丽.教师“逃离”:农村教育的困境——从G县乡村教师考警察说起[J].教师教育研究,2016(4):71-76.
[6]郭振有,吴颖惠,张武升,等.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山东省潍坊市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改革调研报告[J].中国教育学刊,2015(7):61-64.
[7]俞建芬.精准扶贫视域下乡村教师培训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科学论坛,2018(13):13—16.
[8]周晔,张文斌.如何“下得去、留的住、教得好”——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新教师,2016(2):31—33.
[9]刘纪春.乡村教师队伍期待“改薄”[J].辽宁教育,2016(18)22—25.
(本文入选《第七届民盟教育论坛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