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民盟——文苑集萃1
刘伟顺
[按] 马少侨先生是我从事文史研究的恩师,也是我的忘年之交。去年春节在他家拜年时,马老对我说:“我的一生经历坎坷,你对我的生平比较了解,我百年之后,你一定要给我写篇传记啊。”我说:“您老人家身体还这们好,怎么就说这种心辞的话来了!”马老说:“人生难料,我已是八十多岁的人了,说不定那一天就去了呢。”我说:“您老人家放心,到时候,我一定会尽弟子之谊的。”当时,只是一句闲话,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相隔只一年多时间,马老先生就别我而去了。也许是我与马老天生有缘,他去世那天,本来有个单位要请我去帮助整理资料,而我心里好象有事一样,没有答应,到了中午,就惊闻马老先生与世长辞了。当我到达马老的灵堂前时,他生前的一些好友、学生和邵阳市二中的领导都来了,一致推荐要我为马老写悼词。论职位,论交谊,我都不具备这个资格,但大家一致要我来写,同时也可了却马老先生的遗愿,我也就不好力辞了。我写的这篇文章,就是在给马老的写的悼词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我与马老私交的内容,以此表达我对他老人家的深切怀念。
马少侨先生在邵阳市第二中学工作,他生于1920年,今隆回县河田乡长鄄村人。1943年毕业于华中美术专科学校,1949年4月在安化县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宝郡联中、武冈师范、邵阳市二中文史教师。系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任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省诗词协会副会长、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委员、邵阳市政协常务委员、民盟邵阳市委会主委、邵阳诗词协会会长等职。他是一位省内外知名度很高的教师,我虽然无缘在他的门下读书,但他是我最敬佩的老师,也是我的恩师。
认识马老先生是在1983年8月,那时,我刚从湘潭大学毕业,分配到邵阳工作。经我的女友介绍,在马老的家里与他初次相识。通过一阵攀谈,我才知道,原来我与女友的结缘,还得力于马老的大力支持。话还得从1982年冬天说起,那时我的同班同学阳子纯执意要给我介绍一个女朋友,我说别急吗,等毕业之后再找也不迟。他说,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你还是抓紧吧。因此,在阳子纯的撮合下,我与阳如秀结缘,而阳子纯、阳如秀都是马老于1979年上学期在隆回二中任代课老师时的学生,阳如秀在与我交往时,又向马老请教了一些问题。而马老恰好有个学生在湘潭大学历史系任讲师,于是,马老就通过他的学生了解我的有关情况,他的学生又正好是我的任课老师,我的老师可能在他的老师马老先生面前说了我一大堆好话,所以马老极力赞成阳如秀与我建立恋爱关系,因此,马老也算得上是我们的半个月老呢。
与马老先生相识之后,我们的交往也越来越多,我对马老的了解也日益加深。他出生在民国时期新化旺族长鄄马家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是一个开明绅士,他的父辈有兄弟六人,都是读书明理之士,尤其是二叔马非百,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马少侨先生自幼习文,早年在邵阳、长沙等地求学,当时正值民族危机、社会动荡之际,他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对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当时全国革命形势的鼓舞下,他毅然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革命和解放事业,于1949年4月在安化县参加了革命工作,担任安化县建设科科长等职。新中国成之后,又服从党的需要和组织安排,投身于人民教育事业,前往条件艰难的武冈师范任教师。由于他的教学方法独特,教学成果显著,在当时的邵阳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而被邵阳市二中看重,于1955年下学期从武冈师范调入邵阳市二中任教。新的工作环境,为他提供了新的发挥场地,于1956年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并担任邵阳市二中支部主委,开始了他的参政议政生涯,曾多次列席政协邵阳市第二届委员会各次会议。后来,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曾下放到农村从事体力劳动20多年。1979年,落实政策之后,他得到了平反,恢复了教师职务和其他政治待遇。此后,马老以60高龄,开始了他治学、参政的第二个春天。他在担任省市政协委员、民盟邵阳市委主委期间,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热忱,积极开展参政议政工作。他在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和当地党委及本单党组织保持高度的一致,自觉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各项工作,规范自己的言行,成为党委的得力助手,为我市的民主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马老不仅是一位人民民主主义的好战士,而且也是一位优秀的好教师。他以对工作无限热情、对学生无限爱护、对事业无限追求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学和教研工作之中。马老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学问大家,但是,他的治学,不是为了治学而治学,而是为了教学而治学。他在武冈师范任历史教师时,其中许多课题就要涉及到邵阳的地方史和少数民族史,但当时的教材,对这些问题几乎都是空白。因此,马老带着课本上的实际问题,开始了他的课堂教学与社会调研相结合的治学之路。他一方面认真研读《历史唯物论》、《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一方面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带领学生开展乡土史料和民族史料的调查,围绕教学,调查本地区和土著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动态。这样一来,为教学打开了新的局面,为学生们补充了教科书中所没有的新内容,把原本枯燥无味的历史课讲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语文教学方面,马老先生注重引导学生对中文字、词、词组的理解与运用,尤其是对文字的源流进行深入的剖析,使学生对中文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注重言传的同时,马老还特别注重身教,他时时处处以自身为楷模,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礼貌待人、和蔼可亲的风范,向学生们传递道德修养信息,既培养了学生们高尚的情操,又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和崇敬。
在省市政协委员、常委任上,马老呕心沥血,为党为国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后,其政治生涯曾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之后,又于1980年12月出任政协邵阳市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常委,此后,连任第五届、第六届市政协常务委员,政协湖南省第五届委员、湖南省文史馆馆员,邵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面对这些荣誉,他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没有把它们作为捞取个人好处的资本,而是作为激励自己奋发前进的动力。在他的十二年政协生涯中,为党为国为人民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一是大力昌导和积极活动恢复了“松坡图书馆”。松坡图书馆是为纪念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军事家蔡锷将军而修建的,1943年筹建,1946年正式开馆,全称为“邵阳县私立松坡图书馆”,地址在协平里,解放后被邵阳军分区占用。1980年12月马少侨先生当选为政协邵阳市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之后,大力昌导与积极活动恢复松坡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1986年蔡锷将军逝世70周年之际,使湮没30多年的松坡图书馆得以重新恢复开馆。二是广搜文史写“三亲”。邵阳市政协文史委员编辑出版的《邵阳文史》与《邵阳文史丛书》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很有名,这与马少侨先生的辛勤耕耘是密不可分的。邵阳市政协文史资料的征集、整理和编印工作是从1982年开始的,由原政协邵阳市委员会副主席陈新宪任主任,马少侨先生等人任副主任,主持具体工作。当时对文史资料的征集、整理及其地位还不明确,也没有专款,可谓荜路蓝缕,创业维艰。但是,马少侨先生不畏艰难困苦,带领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一班人马,克服各种困难,并积及争取领导重视,边干边学,于1982年底就编辑出版了《邵阳文史资料》第一辑(从第十一辑起改名《邵阳文史》),以后,每年出版一辑至二辑,现在已出版至34辑,成为邵阳地方文献的品牌,深受国内外文史爱好者的喜爱与好评。马少侨先生不仅承担了《邵阳文史》的编辑工作,而且自己亲自写,他先后写出了28篇文史稿件,因其工作成绩突出,两次被评为文史先进工作者。在广泛征集文史资料的同时,马少侨先生还参与了《邵阳市概况》、《可爱的邵阳》、《宝庆览胜》、《邵阳市地名录》、《邵阳回族》、《邵阳市志》、新宁《八峒瑶族志》、《城步苗民起义史料选辑》等邵阳乡土资料的征集、编写和审稿工作,为邵阳地方史资料的征集、整理与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三是加强港台和海外联谊,为祖国统一献智献力。马老担任邵阳诗社社长和邵阳诗词协会会长期间,以诗社和协会为阵地,不仅广泛开展诗词研究和继承古典诗词、团结广大诗词爱好者,还以诗词为纽带,架起了沟通港澳台和海外华裔促进友谊与谋求祖国统一的桥梁。诗词协会会刊《双清诗词选》一开始就辟有《海外情思》专题栏目,发表两岸联谊的诗词作品。列入双清诗词丛书的《孤雁集》,作者段忠原籍邵阳,后居台湾,其诗几乎每一首都满含着怀乡思亲的泪水,代表了台湾许多爱国人士的感情。《天下一家》作者美籍华人姜逸樵博士(原籍邵阳)和美籍华人“美洲中华楹联学会”理事长潘力生先生等一大批海外华侨都与邵阳诗词协会建立了友好联谊关系,谱写了大量爱国爱家乡的诗词。1992年,马少侨先生以一首“气吞河岳笔如椽,墨涌奔湍遍野烟。开辟鸿蒙通地脉,展舒云彩出天然。已闻世界无前手,还盼人才有后贤。我祝石翁春永驻,铺平沧海写长笺”诗获台湾石翁艺术馆咏馆长刘武雄(号石翁)特大书法七言律诗征文金奖,为增进海峡两岸友谊,促进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少侨先生在诗词联对方面,有极深的造诣。他通晓古体诗词,结合生活体验,写作出古体诗词数百首,多数在国内有关刊物发表,其中有两首被《中华诗词八百家》诗集收录。他的诗词作品汇集成册,出版了《马少侨诗词选》和《马少侨诗词续选》。他担任邵阳诗词协会会长期间,创办了《邵阳诗词》和《双清诗词选》两个刊物,现在已分别出版了19 辑和17 辑,为本市和外地诗词爱好者提供了发表诗词的园地,在国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对提升邵阳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治学严谨、学术成果丰硕,是马少侨先生一生中的又一个亮点。马少侨先生的学术生涯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开始的,他结合教学需要,开展乡土历史与少数民族史研究,先后在《历史教学》、《史潮》等全国影响较大的刊物上发表了《太平天国前夕湖南天地会李元发的起义》、《太平天国革命时期贵州的苗民起义》等论文,紧接着,他又写出了《清代苗民起义》和《湖南苗族人民革命斗争》两部专著,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其论点、论据被多种史学刊物引用或转载,英国剑桥大学《剑桥晚清中国史》两处引用他的论述,并将其书列入《参考书目》,马少侨先生也因此被尊为中国苗族史研究的鼻祖。马少侨先生于1979年恢复职务之后,重新拾起中断了20多年治学之笔,又开始了《楚辞》与苗族史及邵阳地方史研究,他先后参加了十三次国际或省级以上学术研讨会,撰写了《天问》、《〈九歌东皇太一〉与苗族“椎牛祭”》、《“窜三苗于三危”新释》、《试论荆楚与古代三苗》、《梅山蛮与梅山教》等数十篇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论文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上交流并被学术论文专集收录。其学术成果已结集出版专著《邵阳历史钩沉》、《楚辞新证》。有学者评价马少侨先生是苗瑶历史研究的开拓者、梅山文化研究的奠基者、楚辞文学研究的创新者、宝庆人文研究的推进者。因此,用“著作等身”来形容马老的学术成就,那是恰如其分的。
在为人方面,马少侨先生堪称谦谦君子。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虚谨慎,助人为乐。对待上级,礼貌恭敬,不卑不亢;对待同事,和睦相处,热情友善;对待下属和晚辈,礼贤下士,和蔼可亲。他讲究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从而赢得了亲朋邻友和社会各界的好评。马少侨先生教育儿女,慈严并致,他的两儿三女,都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儿孙满堂,兰桂飘香。
以上是我对马少侨先生生平粗浅的了解,难免挂一漏万。而真正使我终生难忘的是他在学术研究领域对我无私的帮助和极大的鼓励。我大学毕业之后,分配在邵阳地委党校工作,那里的条件与环境是很不错的,但我的性格与那里的氛围不太适应。1984年春,邵阳地区文化局需要一名文物专业技术专干,因为我在大学里学过文物考古,所以他们派人同我联系,问我愿不愿去那里工作,我将此事征求马老的意见,马老听完我的想法,非常赞成我到地区文化局去搞文物工作,他说:“搞文物工作专业性强,知识面广,学术课题多,很有发展前途,你应抓住这个机会。”在马老的鼓励下,我毅然放弃了党校优越的工作条件与生活环境,来到地区文物队干起了自己喜爱的工作。可能是我与文物工作太有缘了,来到邵阳地区文物队的第一件事,就是参加了在衡阳召开的湖南省考古学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有缘结识了省内外众多的专家学者,也得到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学术资料,使我大开了眼界。接着,又参加了省文化厅在常德临澧县举办的全省文物普查试点培训班,从而逐步进入了专业工作的角色。从1985年5月开始,邵阳地、市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展开了,我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业务指导及资料整理的任务。令人惊喜的是:在这次普查工作中,我市的邵阳、邵东、武冈、新宁、隆回、城步等地都发现了许多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收集了大批磨制精美的石器和很有时代特色的陶器残片。从这时起,我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写点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以宣传邵阳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知识面的不断扩大,我的研究课题由文物考古逐步深入到邵阳地方史、邵阳历史名人、梅山文化、民俗风情、名胜楹联研究等领域。我的第一篇象样的学术文章《邵阳市汤家山明墓清理简报》就是在马老的精心指导下写出来的,并引用了他的一些观点和资料,该文于1987年在《湖南省考古辑刊》上发表之后,得到了省文物界专家的好评,我也从此走上了治学之路。
马老常常鼓励我开展邵阳文史方面的研究,每当我遇到难题,他总是耐心地指导和讲解。马老是邵阳文史研究专家,但他从不摆架子。对于某些历史疑难问题,有时我的观点同他不一致,他不但不指责我,还常常鼓励说,你的观点很有道理,年轻人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人云亦云,就不是作学问和搞研究的料子了。在马老的支持、鼓励和指导下,我先后在国家级和省市级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邵阳文物古迹和邵阳地方史及历史名人的文章或论文,已结集出版的有《文史拾萃》、《邵阳文史研究》、《魏源故里访逸录》等,为宣传邵阳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提高邵阳的知名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002年7月,当我的第一部文集《文史拾萃》出版发行,请求马老作序时,他不顾八十三岁高龄和身体欠佳的困难,欣然乐从,用他那颤抖的双手,为我的文集写了序言。他在序言中对我和我的作品给予了极高评价,他说:“刘伟顺研究文史能登高峰,在于他的刻苦钻研。我敢说句‘倚老卖老’的话,我是眼看着他从起步走向成功之路的。他性格内向,谨言慎行,嗜书如命,到我家来,眼光总溜在书架上,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位好学而有毅力的青年,因共同爱好,我们成了忘年之交。记得我在他与阳如秀的结婚典礼上的贺词中,曾谈到魏默深每完成一部书稿就要整齐衣冠,向夫人报喜说:‘我们又生了一个孩子,’象这样的孩子,我祝福他们多生几个。现在,他把历年来在报刊上发表的有关邵阳文史的短文编辑成《文史拾萃》出版,这也就是他乡土史研究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是值得庆贺的大事,故喜而序之。《文史拾萃》是一本好书,也是一个好孩子。这孩子将使‘父以子贵’,‘光大门闾’。”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深知自己的功底及文章并没有马老先生说的这样好,但这是一位长辈对一个后学的期望和要求,我没有理由不接受这份特殊的厚礼。
2006年9月16日上午9时40分,马少侨先生因患急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使我失去了一位最尊敬的良师益友,内心无比地悲痛。现在,回想他对我的关爱、帮助和赞誉,我感到心情格外沉重,思想上的压力更大。只有加倍的努力,才能无愧于恩师马少侨老先生对我的厚爱和期望。
(作者简介:刘伟顺,男,汉族,1956年生,1983年湘潭大学历史专业毕业,现为邵阳市政协常务委员,市文化局办公室主任,文物专业副研究馆员,邵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宝庆风情》副主编,学术专著有《文史拾萃》、《邵阳文史研究》、《魏源故里访逸录》等。)
通联:邵阳市红旗路164号邵阳市文化局 邮编 422000
电话:0739-5323270 5355950 手机:13574996093
电邮:liuweishun53726@126.com